贝纳通撤离中国_品牌定位与市场竞争双重困境
19429202025-04-29足球赛事4 浏览
当、ZARA等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时,意大利老牌服饰巨头贝纳通(Benetton)却悄然退场。这一反差背后,不仅是品牌战略的抉择,更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化失灵与市场迭代的深层博弈。
一、贝纳通在华兴衰:从“色彩革命”到黯然离场

贝纳通于1965年创立于意大利,凭借“全色彩的贝纳通”理念与先锋广告营销,成为全球快时尚的早期定义者。2000年前后,其进入中国市场时,凭借大胆的色彩设计与中高端定位,迅速吸引都市年轻消费者。上海淮海中路旗舰店开业时,甚至引发排队热潮。这一辉煌并未持续——2010年后,贝纳通在华门店数量锐减,最终于2020年代初期全面撤离。
关键转折点:
2008年上海旗舰店关闭:原址被取代,象征快时尚迭代的开端。
电商时代布局滞后:未能及时整合线上线下渠道,错失中国电商爆发红利。
疫情冲击加速撤离:COVID-19政策导致供应链中断,外企信心受挫。
二、品牌定位失灵:文化差异与消费代际断层

贝纳通的败退,首先源于其全球化品牌定位与中国市场的错位。
1. 文化符号的“水土不服”
广告策略争议性:贝纳通的广告常涉及种族、政治议题(如“United Colors”系列),在西方引发共鸣,却与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去政治化”审美相悖。
社会责任叙事失效:其环保与公益理念未转化为实际购买动机,反被本土品牌以性价比优势覆盖。
2. 产品定位的“高不成低不就”
定价尴尬:贝纳通均价高于优衣库、ZARA,却缺乏奢侈品的溢价支撑,夹缝中丧失竞争力。
设计保守化: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化,但贝纳通仍延续经典针织风格,未能推出颠覆性产品线。
案例对比:
优衣库:以基础款+联名设计精准切入大众市场。
李宁:借“国潮”重塑品牌形象,实现年轻化转型。
三、市场竞争失守:本土崛起与供应链劣势
中国市场的竞争生态剧变,让贝纳通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
1. 本土品牌的“弯道超车”
快时尚迭代:、ZARA以“周上新”速度碾压贝纳通的季度更新节奏。
国产品牌崛起:安踏、李宁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如FILA)与自主研发,抢占中高端市场。
2. 供应链效率的致命短板
成本劣势: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更低(如越南企业所得税仅20%),迫使制造业外企转移产能。
反应迟缓:贝纳通的欧洲中心化生产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
数据佐证:
2020年外企在华税收同比下降7%,制造业外流趋势显著。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在2024年占据通勤装市场70%份额。
四、战略调整与行业启示
贝纳通的撤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化品牌在华发展的典型样本。
1. 贝纳通的全球战略收缩
聚焦核心市场:将资源集中于欧美成熟市场,剥离非盈利区域业务。
试水重返计划:2023年米兰时装周透露将重新进入中国,但策略调整为“高端化+本土合作”。
2. 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本土化≠标签化:需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差异(如电商渗透率、社交媒体玩法)。
供应链韧性建设:优化跨境物流与区域化生产布局,应对成本波动。
行业趋势前瞻:
可持续时尚机遇:贝纳通的环保理念若与本土供应链结合,或可重塑竞争力。
新零售场景融合:通过直播电商、元宇宙试衣等技术创新触达Z世代。
互动讨论:
你认为贝纳通若重返中国,应优先解决哪些问题?
国际品牌如何平衡全球化统一形象与本土化需求?
贝纳通的撤离,是品牌定位与市场竞争双重困境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消费市场从“流量红利”转向“价值深耕”的缩影。在“快”与“变”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唯有持续迭代、深度本土化,方能在竞争中突围。
参考资料:
贝纳通品牌历史与市场策略
中国快时尚竞争格局分析
外企在华经营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