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冰雪运动发展的长卷上,2025年2月7日至14日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丁香花造型的火炬在松花江畔点亮,中国哈尔滨以“双亚冬之城”的姿态,向世界呈现了一场融合科技创新、绿色理念与人文情怀的冰雪盛会。这场跨越39年的冰雪之约,不仅刷新了亚冬会参赛规模的历史纪录,更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核心理念,搭建起亚洲文明对话的新桥梁。
一、历史坐标中的冰雪传承
哈尔滨与亚冬会的渊源可追溯至1996年,彼时第三届亚冬会首次将国际冰雪赛事的聚光灯对准这座“冰城”。2025年的再度启幕,不仅是中国第三次承办亚冬会,更标志着哈尔滨成为继札幌之后第二个两次举办该赛事的城市。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背后是长达30年的冰雪运动积淀:从1996年亚冬会推动黑龙江速滑馆建设,到2025年实现冰上场馆100%绿色改造,哈尔滨的冰雪基础设施完成了从“拓荒”到“精耕”的蜕变。
赛事申办过程同样彰显中国效率。2023年6月28日递交申办文件,7月7日即获亚奥理事会全票通过,580天的筹备周期内完成12座竞赛场馆的智能化升级,其中70%为既有场馆改造,开创了大型赛事可持续办赛的新范式。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北京冬奥会遗产的技术转化——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系统、5G-A高精定位技术等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让亚布力滑雪场的跳台中心与松花江畔的速滑馆成为科技赋能冰雪的标杆。
二、赛事革新与竞技突破
本届亚冬会设6个大项、11分项、64小项,规模创历届之最。值得关注的是滑雪登山作为2026年冬奥会新增项目首次亮相亚冬会,其设置的垂直竞速、短距离、混合接力3个小项,既呼应国际冰雪运动发展趋势,也为亚洲运动员提供了奥运练兵场。在项目设置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双人同步与混合双人的加入,则通过性别融合与战术创新,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与竞技悬念。
中国代表团的257名参赛者中,新生代运动员占比达67%,呈现出显著的“后冬奥效应”。17岁的自由式滑雪选手李心鹏以126.83分战胜冬奥冠军齐广璞,00后短道速滑选手孙龙在500米赛道刷新亚洲纪录,这些突破印证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战略的成效。而沙特、柬埔寨等国的首次参赛,则打破了冰雪运动的地域局限——沙特代表团引入北欧教练团队打造的沙漠滑雪训练体系,柬埔寨通过跨国合建室内冰场培育人才,这些探索正在重构亚洲冰雪版图。
三、绿色基因与城市赋能
场馆改造中的环保技术创新,成为本届赛事最鲜明的底色。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冰球馆采用可拆卸地板系统,赛后72小时即可转换为商业展馆;亚布力滑雪场跳台中心的仿生设计,使赛道与森林景观浑然一体,减少土方开挖量达45%。赛事期间100%绿电供应、10万棵碳汇林种植、颁奖台再生塑料3D打印等举措,更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全球可持续体育赛事十大案例”。
这种绿色理念延伸至城市经济脉络。亚冬会期间哈尔滨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4%,冰雪装备制造业订单量激增37%,碳纤维滑雪板、智能造雪机等技术输出至日韩市场。赛事催生的“亚冬经济带”效应,推动着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冰雪文旅IP、国际冰雪赛事联盟等长效机制的构建,正在将“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四、文明互鉴的亚洲叙事
开幕式上主会场与冰雪大世界的虚实联动,以AR技术重现中东寺与东亚古建筑共舞的场景;颁奖礼奖牌镶嵌的逊克北红玛瑙,隐喻着小兴安岭矿脉与亚洲地质文明的深层联结。这种文化叙事在赛会期间持续发酵:中日韩运动员交换传统吉祥物,东南亚代表团体验赫哲族鱼皮画制作,体育与文化的交融消弭着地域隔阂。
更深层的共识体现在发展理念的共享。中国通过“北冰南展”计划向东南亚国家输出室内滑雪场建设标准,哈萨克斯坦借鉴黑龙江“体教融合”模式建立冰雪特色学校,这种经验互换正在形成亚洲冰雪共同体。正如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侯赛因·穆萨拉姆所言:“哈尔滨证明了冰雪运动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文明对话的孵化器。”
五、未来冰雪经济的启示
闭幕式上,当沙特接过亚冬会会旗,一场关于冰雪产业化的接力已然开始。哈尔滨的经验表明:赛事遗产的可持续转化需要三螺旋模型——规划、企业创新与公众参与的深度耦合。智慧场馆赛后运营、冰雪人才跨国培养计划、碳交易机制引入等创新,正在为特鲁杰纳2029年亚冬会提供范式参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冰雪运动平民化路径的探索。通过社区冰场建设、公益滑雪培训、VR冰雪体验馆等举措,哈尔滨将赛事热度转化为全民参与动能,这种“金字塔基座”的拓宽,或许才是冰雪运动真正的“金牌”。
这场持续8天的冰雪盛会,以64枚金牌的角逐为表象,深层激荡的是亚洲冰雪生态的重构。当丁香火炬缓缓熄灭,它留下的不仅是32金27银26铜的中国答卷,更是一个关于冰雪运动如何促进区域发展、文明互鉴的亚洲方案。从松花江的冰晶到波斯湾的雪场,2025亚冬会证明:当冰雪梦想与亚洲心跳同频共振时,寒冷也能孕育出最炽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