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辽阔土地上,工会工作如同一条温暖的纽带,将戍边使命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慧宇近年来主导的“暖边行”系列活动,不仅成为强边固防的实践样本,更通过深化职工服务探索出一条边疆振兴的创新路径。这一系列行动以工会组织为核心载体,将政策关怀、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北疆特色的治理模式。
一、战略定位:以工会为支点的边疆治理新思路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疆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桥头堡,边境线长达4200余公里,分布着20个对外开放口岸,戍边职工群体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边贸发展等多重使命。张慧宇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开展的“暖边行”调研足迹覆盖呼伦贝尔、阿拉善、锡林郭勒等12个边境口岸,行程累计超5000公里,形成“政策下沉+阵地建设+人文关怀”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这一战略将工会职能从传统维权服务拓展至国家安全维度。在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等口岸调研时,张慧宇强调工会需“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硬任务”,通过建立口岸工会联合会、完善职工服务阵地,强化戍边职工的组织归属感。数据显示,2023-2024年自治区总工会累计投入1380万元支持口岸工会建设,覆盖1.1万名守边职工。
二、服务创新:构建多维度的职工保障网络
1. 实体阵地织密服务网络
工会服务阵地建设呈现“点线面”结合的特征:在额济纳旗等边境地区打造“民族团结广场户外劳动者驿站”,配备饮水、充电、医疗等基础服务;在满洲里等贸易活跃区建立“司机之家”“职工书屋”等专业化场所;针对跨境运输职工创新设立“三岔边境服务驿站”,形成15分钟服务圈。这些阵地年均服务超50万人次,解决戍边职工“热饭难、休息难”等实际问题。
2. 技能提升激活产业动能
将劳动竞赛与边疆经济相结合,是工会工作的突破性尝试。在锡林郭勒盟开展的“建功‘十四五’劳动竞赛”中,围绕自贸区建设、跨境物流等主题设置32个竞赛项目,带动2.3万名职工参与技能提升。阿尔山口岸通过“边民互市贸易区劳动竞赛”培育出47名跨境贸易能手,推动边贸额同比增长18%。
3. 文化润边凝聚精神力量
北疆职工乌兰牧骑年均开展60场边境巡演,将《小白杨》《歌唱祖国》等经典曲目与戍边故事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在阿拉善戈壁深处,工会创新开展“航天精神主题党日”,组织戍边职工参观东风航天城,通过沉浸式教育强化使命担当。
三、机制突破:探索边疆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产业融合模式:在扎赉特旗建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整合米业加工、生物科技等领域资源,开发出“绰勒银珠”等地理标志产品,带动3000余户边民年均增收1.2万元。阿拉善右旗的“沙漠之神生物科技职工创新基地”突破骆驼奶冻干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
数字赋能体系:开发“智慧工会”平台实现服务精准触达,在策克口岸试点“线上心理疏导室”,累计为戍边职工提供心理咨询1200人次。建立“急难愁盼”问题反馈机制,2024年解决职工住房安置、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437件。
政策协同机制:将工会工作纳入自治区“兴边富民”整体规划,与发改委、商务厅联合出台《口岸工会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工会参与边境治理的18项具体职责。在满洲里试点“工会+海关”联席制度,缩短跨境货物通关时间40%。
四、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系列举措产生显著复合效应:边境地区职工流失率从2019年的12%降至2024年的4.3%,口岸工会覆盖率实现100%,边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在2024年内蒙古工会十二大上,“暖边行”经验被纳入《北疆职工服务体系建设纲要》,成为工会参与边疆治理的范式。
面向未来,工会工作将向三个维度深化:一是推动《边境地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落地,计划三年内培育5000名“工匠型”戍边职工;二是拓展“工会+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边疆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跨境工会协作机制,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框架下探索职工技能互认、权益共保等创新实践。
这种将政治使命、民生服务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工会方案”,不仅筑牢了北疆安全屏障,更探索出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正如张慧宇在阿尔山口岸调研时所言:“工会组织的温度,应当既能融化边关冰雪,也能点燃发展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