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海南陵水的乌兰酒店见证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围甲)的巅峰对决。苏泊尔杭州队以两回合总分5:3击败卫冕冠军深圳龙华队,时隔一年重夺围甲冠军奖杯,成就队史第七冠的传奇。这场胜利的背后,韩国“超级外援”申真谞的15战全胜纪录成为最耀眼的注脚——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将个人实力与团队韧性融为一体,谱写了围棋竞技史上的新篇章。
一、围甲七冠之路:从低谷逆袭到巅峰重临
苏泊尔杭州队的夺冠历程堪称“荆棘之路”。常规赛15轮中,他们仅以7胜6平2负的战绩位列第四,季后赛的晋级之路更是险象环生:六进四淘汰同城对手龙元明城杭州队,四进二与常规赛榜首成都懿锦控股队战至4:4平局,最终凭借申真谞在主将战中力克对手,才惊险闯入决赛。主教练汪涛坦言:“季后赛的每一步都像走钢丝,尤其是对阵成都时,几乎到了绝境。”
相比之下,深圳龙华队作为上届冠军,常规赛排名第二且曾在2024年7月客场3:1击败苏泊尔杭州队,晋级之路更为顺畅。苏泊尔杭州队的“秘密武器”申真谞,以其全年15场主将战全胜的惊人战绩,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二、申真谞:全胜神话的战术密码
申真谞的15连胜不仅刷新了个人纪录,更展现了其“AI式围棋”的统治力。从常规赛到季后赛,他面对柯洁、朴廷桓、丁浩等顶尖棋手时,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计算与精准的胜负嗅觉。
1. 逆转之王的心理韧性
决赛次回合的主将战堪称经典。面对柯洁前半盘的压制(AI胜率一度高达81%),申真谞在官子阶段抓住对手的缓手,通过左下角的劫争扰乱局面,最终以半目逆转锁定胜局。这种“逆风翻盘”的能力,正是申真谞区别于其他棋手的核心特质。深圳队教练罗洗河评价:“他的心理素质像机器一样稳定,即使落后也能制造致命一击的机会。”
2. 技术与战术的融合
申真谞的棋风以厚实著称,擅长通过局部定型积累细微优势。例如,对阵柯洁时,他多次在边角选择稳健的AI推荐定式,避免复杂对杀,转而依靠后半盘官子功力取胜。这种“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策略,与苏泊尔杭州队“以稳制险”的团队风格高度契合。
3. 团队协作的催化剂
申真谞的稳定发挥为队友注入了信心。快棋手李钦诚在决赛中半目逆转陶欣然,谢科全程压制朴廷桓,这些胜利均建立在主将战“托底”的基础之上。教练汪涛表示:“小申的存在让其他棋手敢于放手一搏,这是团队作战的底气。”
三、深圳龙华:卫冕冠军的遗憾与启示
深圳龙华队的卫冕失利,暴露出过度依赖核心球员的风险。尽管柯洁在常规赛表现亮眼(8胜7负),但面对申真谞时屡屡“痛失好局”,反映出其状态波动与心理压力。老将时越双杀连笑的胜利因主将战失利而失去意义,凸显了围甲“主将决胜”赛制的残酷性。
深圳队的教训也为围甲其他队伍提供了借鉴:单一的巨星战术难以应对多回合淘汰赛的复杂性,均衡的阵容深度与战术多样性才是长远之道。
四、围甲生态:外援价值与本土棋手的博弈
申真谞的全胜表现再次引发关于“外援主导围甲”的讨论。自2009年苏泊尔杭州队首次引入外援以来,韩日顶尖棋手已成为围甲争冠的标配。这种依赖也带来隐忧:一方面,外援的高胜率压缩了本土年轻棋手的成长空间;队伍过度依赖外援可能导致战术僵化。
对此,苏泊尔杭州队的模式提供了平衡样本:申真谞作为核心外援,与李钦诚、谢科等本土棋手形成互补,而连笑等老将的经验则为团队提供了稳定性。这种“内外兼修”的建队思路,或许是中国围棋职业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五、围棋文化的传承:商业与竞技的双赢
苏泊尔杭州队的成功,离不开赞助商苏泊尔公司长达16年的持续支持。从2009年首次合作至今,双方共同经历了围甲从边缘化到商业化的转型。浙江苏泊尔总裁张国华表示:“围棋与传统饮食文化一样,承载着中国智慧的精髓。”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为棋队提供了资金保障,更通过品牌联动推动了围棋的大众化传播。
反观深圳龙华队,其资本驱动的快速崛起模式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文化沉淀的缺失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如何将商业价值与围棋文化深度融合,仍是围甲俱乐部面临的共同课题。
六、未来展望:申真谞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申真谞的15连胜纪录已逼近其个人历史最佳(29连胜),而他在国际赛场的统治力(如农心杯15连胜)更是令人生畏。中国棋手的追赶从未停止:柯洁、丁浩等人在关键战役中屡次逼出其极限,而“00后”屠晓宇、王星昊等新星的崛起,或将重塑围甲格局。
对于苏泊尔杭州队而言,七冠荣耀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主教练汪涛的总结意味深长:“围棋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进化的棋手。”
2024围甲决赛的硝烟散去,申真谞与苏泊尔杭州队的名字被镌刻在围棋史册之上。这场胜利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更是团队协作、商业支持与文化传承的胜利。当黑白棋子落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胜负,更是围棋这项古老智慧在现代竞技中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