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罗哈斯续写跨越半世纪的中古情谊

“当年中国教官教会我的,不仅是飞行技术,更是如何用信念跨越山海。” 当83岁的古巴退役飞行员曼努埃尔·罗哈斯·加尔西亚在家中翻开泛黄的训练笔记时,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跨国情谊,在泛黄纸页与黑白照片的交织中缓缓展开。从海到黄土地,从冷战时代的空中防线到新时代的民心相通,这位老人的故事折射出中古两国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一、历史的天空:中古飞行员培养计划的诞生

古巴罗哈斯续写跨越半世纪的中古情谊

1960年代的古巴,正处于革命后重建的关键期。面对外部封锁与军事压力,古巴急需建立自主的空军力量。刚刚建交的中国伸出了援手。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一项特殊的人才培养计划启动:200余名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古巴青年被送往中国接受飞行训练。

  • 时代背景:1960年中古建交,古巴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 战略意义:中国在自身经济困难时期仍为古巴提供技术援助,体现“南南合作”的早期实践;
  • 群体特征:学员多为农民和工人子弟,接受系统性军事化训练,涵盖飞行驾驶、机械维修、战略战术等课程。
  • 罗哈斯回忆:“中国教官常说,飞行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我们每天清晨5点起床,先跑5公里再上理论课,连餐桌上都要背诵操作手册。”这种严苛训练的背后,是中国对古巴国防自主化的深切支持。

    二、熔炉岁月:从飞行训练到文化共生

    古巴罗哈斯续写跨越半世纪的中古情谊

    在中国东北某空军基地的四年,成为罗哈斯人生的转折点。

    1. 技术传承的“钢铁纪律”

  • 中国教官采用“地面模拟-空中实践”双轨制,要求每个动作在地面演练百次以上;
  • 罗哈斯曾因降落角度偏差2度被罚加训3小时,这种严谨作风使他后来在缺氧环境下成功完成高风险任务;
  • 训练成果:古巴学员归国后组建了首支现代化空军中队,其中23人成为空军指挥官。
  • 2. 文化交融的温情纽带

  • 语言突破:中文教师用“飞机(fēijī)”谐音“飞翔的机器”帮助记忆;
  • 音乐共鸣:《我是一个兵》《团结就是力量》等军歌被改编为西语版本,成为训练场上的精神号角;
  • 生活互助:中国士兵教古巴学员包饺子,古巴学员则用雪茄回赠。
  • 这段经历塑造了罗哈斯的价值观:“中国教会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纪律与团结——这正是古巴革命精神的核心。”

    三、情谊续航:从个体命运到国家叙事

    1. 个人轨迹的延续

  • 罗哈斯回国后晋升空军上校,其创编的《极端环境操作手册》沿用至今;
  • 1990年代,他推动古巴航空公司引进中国运-7飞机,开启两国航空装备合作;
  • 2025年元宵节,中国驻古巴使馆特邀老飞行员团聚,罗哈斯带领孙辈合唱中文军歌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
  • 2. 国家合作的升级

  • 医疗领域:2004年古巴飓风灾害期间,罗哈斯主动担任中国医疗队翻译,其接待的医生竟是当年中国教官的后代;
  • 教育领域:2023年哈瓦那大学设立“中古航空史”课程,罗哈斯的训练笔记成为教材案例;
  • 青年交流:2024年启动的“雄鹰”计划,资助古巴青年赴中国学习无人机技术。
  •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启示

    中古情谊的独特性在于其三重跨越

    1. 技术代际跨越:从螺旋桨飞机到北斗导航系统,合作形态随技术进步迭代;

    2. 文化符号跨越:军歌旋律、训练手册等物质载体成为情感传承介质;

    3. 价值理念跨越:从“反殖民斗争同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升华。

    正如罗哈斯所言:“我们那一代人用飞行连接天空,现在年轻人用5G连接世界,但核心从未改变——信任与尊重才能让人类飞得更高。”

    互动思考

  • 如果你是1960年代的古巴学员,最想从中国带回什么技术?
  • 如何看待“南南合作”中“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平衡?
  • 多媒体元素建议

    1. 历史影像:插入1960年代中古学员在沈阳基地的合影(黑白照片对比今日彩色航拍);

    2. 数据图表:展示近十年中古技术合作项目增长率;

    3. 音频片段:罗哈斯用西语演唱《我是一个兵》的30秒录音。

    “真正的友谊不会被时差打断。” 从罗哈斯的飞行头盔到孙辈手中的无人机遥控器,中古两国用半个世纪证明:当技术援助注入人文温度,便能书写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种情谊的续写,需要每个普通人成为“民间的外交官”——正如那些教会古巴学员包饺子的中国士兵,或是今日在哈瓦那教授中文的志愿者。

    上一篇:全明星阵容揭晓-谁的名字不在其中引热议
    下一篇:天津卫视在线直播_畅看津门风采·海河之声实时放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