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芬兰选手玛雅·塔妮从“雪如意”的赛道上腾空而起,6000名观众的欢呼声穿透崇礼的山谷,这一刻不仅是竞技的巅峰,更是一座小城从冬奥遗产守护者向全球冰雪经济枢纽蜕变的缩影。从银装素裹的雪道到四季涌动的产业,崇礼正以创新姿态,将“冷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热引擎”。
一、冬奥遗产:从赛场到产业的智慧转身
1. 场馆复用:破解赛后利用世界难题
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曾是全球性挑战,而崇礼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在冬奥会后承办国际雪联世界杯等顶级赛事,同时拓展会展、研学、旅游功能,成为大众打卡地。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转型为青少年训练基地,冬奥村酒店群则整合为赛事服务综合体,实现“一馆多用”。通过技术改造(如调整坡度、增设安全护栏),专业场馆既能满足竞技需求,又向公众开放,年均接待游客超495万人次。
2. 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
京张高铁将北京至崇礼的通勤时间压缩至50分钟,周末“滑雪专列”上座率达98%。延崇高速串联京津冀,形成冰雪经济走廊,而珠海至张家口的低空文旅专线则吸引南方客源,推动“南客北进”。交通网络的升级不仅便利游客,更带动装备制造、科技研发等产业链企业入驻,目前已有17家冰雪科技企业在崇礼扎根。
二、赛事经济:流量变现的“双轮驱动”
1. 金字塔型赛事体系激活全民参与
2024-2025雪季,崇礼举办国际级赛事7项、国家级赛事22项,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9%和48%。从国际雪联世界杯到“雪耀中国”大众联赛,赛事覆盖全年龄段与技术层级:
2. 从观赛到消费的“留量转化”
赛事观众人均停留4.2天,较普通游客多1.7天,带动餐饮、住宿消费增长65%。崇礼创新“赛事+体验”模式,例如在万龙滑雪场推出与职业选手同框的摄影活动,或通过VR滑雪模拟器延伸消费场景。数据显示,本雪季崇礼旅游综合收入达58.7亿元,非雪季收入占比首次突破40%。
三、产业升级:从单一滑雪到多元生态
1. 全季运营打破“冬季限定”
崇礼的滑雪场正探索四季业态:
2. 冰雪科技的创新赋能
创业者刘伟的“冰雪科技体验馆”将智能雪板传感器数据对标职业训练系统,而VR模拟器则降低滑雪门槛,吸引非雪季客群。冰雪装备制造业亦迎突破,国产索道、压雪车等技术已达国际一线水平。
3. 文旅融合的“场景革命”
富龙滑雪小镇的夜间经济成为亮点:奥地利音乐会、定制雪板工坊与冬奥主题展览交织,形成“白天竞技、夜间消费”的闭环。冬奥村推出的“寄给未来的信”等文创项目,则通过情感联结增强游客黏性。
四、挑战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密钥
1. 平衡开发与生态保护
崇礼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水资源紧缺。未来需推广节水造雪技术,并借鉴哈尔滨亚冬会经验,使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2. 避免“地产依赖”陷阱
专家建议优先发展分时度假酒店与民宿,而非大规模房地产,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目前冬奥村酒店以300-500元亲民价格开放,周末入住率超50%,为可持续运营提供范本。
3. 人才与标准化建设
冰雪学院学生入驻冬奥村校区,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11项冰雪运动国家标准,涵盖赛事组织、场所管理等,助力行业规范化。
互动与行动:你的崇礼冰雪之旅
雪落山河,未来已至
从“空中楼阁”般的专业赛场到全民共享的冰雪乐园,崇礼的蜕变印证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当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速成型,这座小城正以冬奥遗产为支点,撬动万亿级冰雪经济。无论是踏上雪道的瞬间,还是夜间小镇的琴声,这里的故事,远未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