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美食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丝线,串起历史的脉络与人间的烟火。一档以“戏剧+历史+美食”为架构的综艺节目,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专业化的制作,将古籍中的珍馐美馔搬上荧幕,让千年饮食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这便是《一馔千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一、以美馔为舟,探索历史纵深
节目以“点馔、论馔、庖馔、品馔、演馔”五大环节构建叙事闭环,每一道菜品都成为打开历史场景的钥匙。首期节目中,《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市井通过三道宋代美馔重现:
这种“一菜一史”的设计,不仅还原了古人的味觉记忆,更通过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人文故事,让观众在舌尖上触摸历史的温度。例如,敦煌壁画中的“胡炮羊”串联起丝绸之路的商贸传奇,而《随园食单》里的“芙蓉肉”则折射出清代文人的饮食美学。
二、专业与考究:文化传承的匠心
节目组对历史细节的严谨态度,成为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支撑:
1. 古籍考据: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深度合作,从《齐民要术》《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等典籍中提取菜谱,确保每道菜的出处可考。
2. 专家赋能:邀请史学、烹饪学专家组成顾问团,如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高炳义,从文献解读到烹饪技法均力求复原。
3. 场景再造:通过精致服化道与实景搭建,重现汴京市集、敦煌石窟等历史场景,甚至复原宋代土灶烹饪“盏蒸”,让观众直观感受古代厨艺的智慧。
这种“学术综艺化”的创新,既避免了娱乐化解读的浅薄,又打破了文化节目的说教感,形成“考据-演绎-品鉴”的知识传递链条。
三、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起来
节目突破传统美食节目的框架,通过多重互动设计增强代入感:
这种“五感沉浸”的模式,让饮食文化从静态的史料转化为动态的生活场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更成为历史现场的体验者。
四、破题“文化+”综艺的创新价值
《一馔千年》的成功,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三大启示:
1. 跨界融合:将戏剧冲突、历史考证、美食制作熔于一炉,形成“知识硬核+娱乐外壳”的平衡。
2. 年轻化表达:通过宋朝用冰自由等热搜话题,以现代视角解构传统文化,吸引Z世代关注。
3. 产业联动:与地方文旅结合,如探寻吴江时令美食、烟台海洋文化,推动“美食IP”向“地域经济IP”转化。
数据显示,首季节目全网话题阅读量超6.9亿,第二季更拓展至“大食物观”探索,从先秦“曾侯乙蒸牛肉”到清代“浪淘沙”,形成纵贯五千年的饮食图谱。
五、互动与思考: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者
节目尾声常设“创新菜挑战”,鼓励观众结合本地食材复刻古馔。例如,用现代分子料理技术重构“金齑玉脍”,或以地方特产改良“毕罗”馅料。这种“古为今用”的互动设计,不仅延续了文化生命力,更让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
观众可通过央视网“一馔千年”专题页参与投票,选出最想体验的历史美馔;社交媒体上,“晒出你的家乡古馔”话题已引发数万条原创内容,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生态。
在烟火气中寻找文明基因
从《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喧嚣,到敦煌壁画的异域风情,再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一馔千年》用一道道菜品连缀起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它证明:文化传承不必拘泥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是可以在灶台的烟火中、在舌尖的滋味里,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正如节目中所言:“千年的一馔,也是一馔的千年。”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品味历史,以创新之思拥抱当下,传统文化的基因便在这“一饮一馔”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