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7国领导人齐聚巴黎爱丽舍宫,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路径再次成为全球焦点。这场代号为“志愿者联盟”的峰会,以欧洲战略自主为旗号,却在、资金分摊与地缘博弈的多重矛盾中,暴露出跨大西洋联盟的深层裂痕。
一、巴黎峰会背景与核心议题
在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后,法英主导的“志愿者联盟”第三次峰会于2025年3月27日召开。会议旨在协调欧洲国家在俄乌停火后向乌克兰部署“保障部队”,作为威慑俄罗斯的军事存在。马克龙明确表示,这支部队“不会部署在对峙前线”,而是作为战略预备力量,负责后勤支持与军事训练。
该计划源于2月伦敦峰会确立的“战后安全保障框架”,试图通过多国联合驻军形成对俄威慑。但美国缺席峰会,白宫官员公开嘲讽该计划“只是做做样子”,而俄罗斯外交部则警告此举可能引发北约与俄直接军事冲突。
二、援乌部队部署的争议焦点
1. 战略威慑与前线回避的矛盾
马克龙提出的“非交战性驻军”理念存在根本性悖论:既要通过军事存在形成威慑,又要求部队远离潜在冲突区域。法方设想在乌境内战略要地部署3-4个旅级单位(约3-4万人),但意大利代表当场质疑:“如果俄军突破防线,后方基地如何确保安全?”这种既要威慑力又避战的心态,导致部队定位模糊。
2. 兵力与资金的现实困境
欧洲军力萎缩的现状令计划可行性存疑。法国智库IPSE测算显示,维持全年轮换需调动12-14万兵力,相当于欧盟快速反应部队总规模3倍。而法军现役陆军仅11万,英国不足8万,抽调半数兵力将严重削弱本土防御。资金分摊更引发激烈争吵:波兰主张按GDP比例分摊,德国需承担25%;西班牙则拒绝为东欧安全买单。
3. 北约与欧盟的协调难题
23个欧盟成员国同为北约成员,使所谓“纯欧洲部队”成为伪命题。俄罗斯已明确警告,任何北约背景部队进入乌克兰即视为宣战。这种身份重叠导致法英试图构建的“独立威慑体系”陷入战略模糊,既无法获得北约集体防御条款庇护,又难以摆脱对美情报、后勤体系的依赖。
三、欧洲战略自主的实践与挑战
1. 法英推动的“志愿联盟”逻辑
该联盟试图绕过北约决策机制,以“任务导向”模式提升行动效率。其核心目标包括:
法国更借此推动“欧洲防务共同体”概念,2025年已向乌提供20亿欧元军援,包括“凯撒”自行火炮、“西北风”防空导弹等装备。
2. 内部裂痕与行动障碍
尽管26国曾于3月15日同意派兵,巴黎峰会却暴露严重分歧:
| 国家立场 | 代表国家 | 核心关切 |
||--||
| 激进派 | 波兰、立陶宛 | 主张永久驻军,携带进攻性武器 |
| 务实派 | 德、法 | 限制部队职能,避免直接对抗 |
| 反对派 | 意大利、希腊 | 宪法禁止海外派兵,担忧冲突升级 |
匈牙利等国更缺席会议,质疑“用欧洲纳税人钱填补战争无底洞”的合理性。
四、地缘棋局的多方博弈
1. 乌克兰的战略焦虑
泽连斯基虽感谢联盟支持,却直言峰会“提出很多问题,得到很少答案”。乌军情总局局长布达诺夫更质疑维和部队实效:“他们在哪里都没成功过”。这种不信任源于:
2. 俄罗斯的反制策略
俄方采取双轨应对:
普京更将西方军援称为“用乌克兰人鲜血拖延战争的犯罪”。
3. 美国的战略模糊
特朗普的“选择性缺席”暗藏深意:
这种暧昧态度加剧欧洲对美军撤离后安全真空的担忧。
五、未来走向与历史启示
当前局势呈现三重可能路径:
1. 有限威慑方案:象征性部署数千部队,聚焦后勤基地与训练任务
2. 计划流产:因内部分歧与资金短缺搁浅,回归北约框架
3. 冲突升级:意外交火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后美国时代国际秩序重构的缩影。欧洲若想真正实现战略自主,需解决三大悖论:
当爱丽舍宫的灯光熄灭,留给欧洲的不仅是对乌政策的选择,更是对自身国际角色的终极拷问。这场以“志愿”为名的联盟试验,或将决定21世纪中叶全球权力格局的基本面貌。